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地板打蜡

小鹏押注“造人”新船票

发布日期:2025-05-28 06:02:32 浏览:37375

文|科技新知江篱

编辑丨樱木

小鹏汽车在造车新势力中的身位正在不断提升。

据小鹏汽车2025年一季度财报,其第一季度的总交付量达到94008辆,时隔几年后再次登上新势力车企榜首。增速方面,小鹏汽车一季度交付量同比大增330.8%,在2024年第四季度销量激增的基础上,依然取得了2.73%的增长。

在财务指标方面,小鹏汽车一季度总营收达158.1亿元,同比增长141.5%;净亏损为6.6亿元,实现大幅收窄。在财报披露后的电话会上,董事长何小鹏乐观预测:“有信心在2025年四季度实现盈利,全年实现规模自由现金流。”

无论从销量上看还是从财务指标上看,小鹏汽车发展趋势向好,一切欣欣向荣。基于此,何小鹏在电话会上构筑了一个更为宏伟的企业发展蓝图,并规划了小鹏汽车的三条增长曲线:AI与汽车的融合、全球化和人形机器人。

从当前车企发展背景和竞争格局来看,AI、智能驾驶技术已经是车企们的必争之地,从国内走向全球也早已是大多数车企的目标和野望。而其作为第三增长曲线的人形机器人,当前则是一个充满话题热度且处于发展初期有一定争议的新赛道。

从春晚宇树科技跳舞机器人的出圈,到机器人马拉松,再到刚刚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自由格斗赛,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频频站上公众话题中心。

由于汽车制造与人形机器人之间具备较高的技术复用性,近年来不断传出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的相关消息。据统计,目前车企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的布局方式主要包括投资、生态合作和自研。在小鹏汽车所布局的、更需花费精力但也更具技术壁垒的自研人形机器人赛道,主要参与者包括特斯拉、一汽集团和广汽集团。

上述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自研的一个共同特点是,均在实现盈利后才进行的布局,而小鹏汽车所在的造车新势力行列中,尽管也曾有多家车企传出布局人形机器人的传闻,但均相对谨慎,这使得小鹏汽车成为了当前新势力中“造人”最为激进的车企。

相较于新势力友商们的谨慎态度,小鹏汽车对于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布局,或许意在通过人形机器人抢占未来人机交互的核心入口,并以此构筑更为完善的生态闭环,率先争夺“下一个十年”的船票。而机器人技术成熟度,仍在爬坡期,何时会迎来所谓gpt时刻,尚无法估计。

另一方面,需要注意的是,尽管增长势头迅猛,但在新势力车企们各自深耕、传统车企步步紧逼的背景下,小鹏的领先地位并非固若金汤。在新能源车这一业务基本盘上,小鹏目前仍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,在盈利前这一关键节点,讲好人形机器人故事或许应该先向守好基本盘让路。

01新势力观望人形机器人

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开先河者,是特斯拉。在2021年的AIDay活动上,马斯克首次公开宣布启动人形机器人项目Optimus(擎天柱)。第二年的AIDay,特斯拉展示了Optimus的初代原型机。

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的布局主要得益于Optimus对汽车自动驾驶、AI决策等方面的技术复用,汽车规模化制造能力所产生的成本优势和“AI+机器人+汽车”生态协同的美好蓝图。

以特斯拉为样本,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布局自研人形机器人赛道。2022年8月,小米推出人形机器人CyberOne,定位为“全场景只能伙伴”;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,一汽集团人形机器人“旗小智”亮相,该款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一汽物流车间;广汽集团则在2024年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新品GoMate,并计划在2026年完成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。

目前来看,国内自研人形机器人的车企主要是盈利能力良好的传统车企,小米汽车虽然属于新势力范畴,但小米推出CyberOne之时,小米汽车尚未开始量产。

除此之外,造车新势力们对于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态度目前则相对谨慎。

作为新势力中首家全年盈利的车企,理想汽车目前尚未布局人形机器人。在2024理想AITalk上,CEO李想回应是否会做人形机器人时表示,概率上肯定是100%,但节奏不是现在。“如果我们连L4级跟自动驾驶的汽车都解决不了,怎么去解决更复杂的?”

零跑汽车是第二家盈利的新势力车企,在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转正,但2025年一季度又回归亏损。今年3月,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,公司目前已组建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,但项目处于预研阶段。

另一家新势力蔚来曾被传出已组建约20人的团队,专注于机器狗项目的调研,但公司方面未有明确回复。

与上述新势力相比,小鹏汽车对人形机器人的态度和布局堪称激进。在友商们或仍在观望,或尚处于预研阶段时,小鹏汽车已经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展出了第四代人形机器人产品Iron,近期,小鹏汽车宣布将于2026年内推出面向工业和商业场景的第五代人形机器人。

在具身智能这个潜力巨大的新风口下,新势力车企们态度相对谨慎,背后可能是受盈利能力、技术底蕴等掣肘,与之相比,小鹏汽车的布局节奏较快。

这便指向一个问题:已实现盈利的理想尚且未着手人形机器人赛道,尚未实现盈利的小鹏汽车底气何在?

02“第三增长曲线”的新野望

小鹏汽车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端倪,最早可追溯至2020年。

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,何小鹏表示,小鹏目标在2026年内能够推出面向工业和商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,即第五代人形机器人。

相较于其他新势力车企,小鹏汽车在人形机器人的布局方面下手早,进展快,底层逻辑大概率在于其在技术上的实力。据悉,成立之初,小鹏汽车便押注智能和科技,目前拥有全栈自研能力,在AI智驾方面也拥有差异化优势。

小鹏汽车的核心优势,在于其在智能驾驶算法、电动化技术、AI交互及制造能力的垂直整合,而在这一技术范畴,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之间可以实现技术的高度复用。

何小鹏曾表示,机器人EEA架构由汽车EEA架构而来,机器人的关节来自汽车的三电、动力团队,机器人的大小脑脊椎来自机器人、智驾和智舱团队。汽车和机器人在组织等方面有七成同源。

技术的高度复用,无疑使小鹏汽车较专注人形机器人的创新型企业相比,拥有更低的研发成本和试错成本。

根据规划,小鹏第五代机器人将搭载图灵芯片,提高机器人的端侧算力,强化学习小模型和分段式端到端。同时,小鹏汽车将通过直接同源共享小鹏物理世界基座模型的VLA架构、复用小鹏云端AI基础设施,提高机器人大小脑的智能水平。

长期以来,小鹏汽车以“智能”作为核心标签,这使其天然地具备向机器人领域进行技术迁移的可能性,此外,布局人形机器人可进一步强化其“科技公司”属性,并为未来车-机器人协同生态提前铺路。

基于在技术复用方面的优势,不同于新势力车企,小鹏已经将人形机器人的战略地位抬高至和AI+汽车、全球化相提并论的“第三增长曲线”。

但作为新兴事物,目前整个人形机器人赛道都多处于试水阶段,想要,使其成长为独当一面的“第三增长曲线”需要考虑两大指标——供应链成本和商业订单。

在供应链方面,车企本身的供应链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在人形机器人上复用,但在商业订单方面,人形机器人在价格、使用场景、相关法规等方面仍面临争议,目前行业先行者如波士顿动力的Atlas、优必选的Walker系列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,最早布局人形机器人的车企特斯拉也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。

对于小鹏来说,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成长为“第三增长曲线”独当一面,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。

03基本盘与新曲线的选择题

除在人形机器人上布局,小鹏汽车的野望还包括飞行汽车。5月23日,小鹏汽车联席总裁顾宏地在接受采访时透露,公司计划于2026年向市场推出飞行汽车产品。

事实上,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飞行汽车,都是小鹏汽车在新能源车基本盘的基础上进行的“拔高”之举,或许能在新势力车企竞争的下半场更早抢占先机。

尽管作为一家“专注未来出行的科技公司”,进行持续技术探索是必要动作,但在距盈利只差一步的关键节点,小鹏汽车的当务之急是守好新能源车的基本盘。

据一季度财报,小鹏汽车的销量攀升,主要靠兼具价格优势和技术配置优势的MONAM03和P7+两款畅销车型的拉动。想要在第四季度实现盈利,原有爆款的销量稳定和新爆款的诞生都极为重要。但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持续激烈,其“高配低价”战略正在面临挑战。

一方面,比亚迪年后掀起的智驾平权风潮,吉利、长安等车企纷纷跟进,这使得小鹏智驾技术在价格上的优势被一定程度上拉平。今年来,比亚迪几次进行促销活动,持续提升综合性价比,这也使小鹏汽车固有的性价比优势被不断冲击。

另一方面,在新爆款打造方面,小鹏2025年预计推出多款车型,但需面临小米YU7、理想纯电SUVi8等的正面竞争,在“高配低价”的差异化优势被冲击的背景下,小鹏想要在群雄环伺之下复制爆款神话并非易事。而小鹏的新车,似乎也进入到玄学的爆款之中,G6、G9都难言成为爆款,而未来的增程车,似乎也仍然悬而未决。

在此背景下,小鹏汽车想要在四季度实现盈利,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,且在性价比路线大方向下,小鹏汽车单车均价的下探也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盈利能力的向上空间,若爆款车型不能持续,就算四季度实现了盈利目标,全面盈利的愿景也会充满挑战。为安全度过盈利前夜,小鹏汽车目前还需要持续在新能源车的布局和投入上下功夫。

小鹏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激进布局,既是对"车企生态化"趋势的押注,也是对自身技术复用能力的自信,更是抢夺车企下一竞争周期先机的必要布局。但商业化路径的模糊性与技术落地的长周期,注定了布局人形机器人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,小鹏想要押注未来,还需要稳固的基本盘作为支撑。

或许只有度过盈亏拐点并拥有持续盈利能力后,小鹏汽车才能够真正放手打造人形机器人这条“第三增长曲线”。